企業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就是職位的高低與年齡成正比,但人數卻和年齡成反比。在許多產業,公司裡幾乎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四十歲以上的人則是寥寥可數而且幾乎都是主管,更甭提五十歲以上的了。那麼每年出社會那麼多的新鮮人,若干年後他們若沒當上主管,他們都到哪兒去了呢?
收件匣中一堆求職者的Email,都快把信箱給塞爆了。主管耐著性子一封一封的點開讀取,應徵的Email也實在是太多了,也不過就只是要應徵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怎會那麼多人寄履歷來呢?
這麼多應徵信,得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看得完,主管心中埋怨著,事情那麼多,人又非找不可,還真得快速篩選才行。於是點開求職信,就從首先映入眼簾的基本資料姓名、年齡、性別……等來做第一步篩選。在這些基本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年齡,年齡太小的不可能會有經驗,所以不符合需求,也不必再往下看,就謝謝再連絡;年齡太大的要不是薪水要求高,就是沒發展空間,也不好管理所以直接跳過去,咱們有緣來日再相會;只有年齡適當的,才有可能再繼續往下看看學、經歷等內容,否則若要每封信都仔細看,是要看到民國幾年啊!
等等,這個30出頭歲的應徵者,雖然這個年齡對工程師來講是稍微大了點,一般而言到了這個年齡差不多都當上主管了吧!沒關係,因為看了一大半的履歷都資格不符,所以還是往下看看學經歷後再下定論。
下一個,呵呵!連個40歲的都投履歷過來,這根本就不用看,年紀太大了,年齡都比我這個主管還大,那該怎麼用啊!更何況40多歲正常來講若沒當上主管,至少也都應該晉升到很高階的工程師或資深工程師才對,都這把年紀了才來應徵個一般工程師,恐怕程度不怎麼樣吧!而且可以用年輕的又為何要用老人呢?不多說,Del鍵就直接給他按下去。
耶!怎麼又有幾個40以上的應徵者,還是不囉唆,Del鍵繼續給他按下去。
連續看了幾位40左右的應徵者後自己突然間想到,公司裡面好像除了老闆以外,就沒幾個主管年紀是超過40的。年紀稍長的人公司不是沒用過,只是來沒多久就因文化不合,或無法改變舊有的工作方式而離職,突然驚覺,要是自己四十歲以後失業,那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想到這裡,不自覺的頭皮發麻,腳底冷汗直流,想到別的面試主管是否也會跟自己現在做的方式一樣,看到年紀大的履歷就看也不看,直接刪除呢。
年齡影響就業
這年頭也真是奇怪,從前五十歲感覺就很老了,現在的人即使六十好幾,有時看起來卻不顯老。拜醫療發達、生物科技進步,現代人老化的速度減緩,壽命得以延長,但職場的生涯發展卻似乎不怎麼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現在的企業不愛用老人,喜歡用年輕人,但卻不愛用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其實說穿了還不是因為成本考量。
人的壽命愈來愈長,職場生涯卻愈來愈短,從政府至民間無不強調年輕化要世代更替,難道大家命都那麼好,年紀輕輕的錢就賺飽,提前退休去了。要不然,你可曾發現,路邊的飲料店、速食店、餐飲業、服飾業、各式各樣的流行行業幾乎全是年輕人的天下,不僅如此,就連科技業的無塵室廠房中,也都是年輕人霸佔著。在許多行業中,三十多歲的人已不多見,四十歲以上除了老闆與幾位高階主管外,就像恐龍般的絕跡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剛出社會時,就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怎麼公司裡幾乎找不到年紀大的人,就連後來換了幾家公司、換了幾個產業後發現情況也仍是差不多。而這裡講的年紀大指的並不是那些位列仙班公字輩的人,而是約四、五十歲的人,其實就連四十出頭的人都不常見,那麼年紀大的人都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做什麼工作呢?還是他們都不需要工作?還是……,還是他們都回家吃自己了呢?
你可曾看過徵才廣告中要找四十歲以上的人嗎?徵才廣告幾乎都只找三十歲以下的人,到了四十歲恐怕只有高階主管的工作,而且要靠獵人頭公司才比較容易有機會,其他的就都是年輕人的天下。可曾想過,那萬一自己以後升不到主管,或是不適合主管的工作,到了三、四十歲時萬一要換工作,那該怎麼辦?
天下雜誌報導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十三年,而根據大陸最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佈的《2011年中國企業長期激勵調研報告》中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這個統計數字的意思就是告訴你很難遇到一家公司能夠養你一輩子的,那萬一年過三十好幾時公司不幸倒閉了,會不會從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年輕就是本錢
看來年輕就是本錢,這點還不是只有女生適用而已,在職場上恐怕是一體適用。社會新鮮人開始工作後,不要只看這份工作是否輕鬆、薪資是否較高、福利是否較好,不妨也同時看看公司中做跟你相同工作的人年紀都多大,也可以跟同學、同事討論看看,同產業中其他公司做同樣工作的人年紀都多大,這時就該回頭仔細想想,自己未來的路該要怎麼走。
助理的工作能做多久?作業員能做多久?賣飲料能做多久?工程師又能夠做多久呢?
年齡愈大路愈窄
每份工作都有適合的資歷與年齡,工作簡單、不需要專業技術、進入障礙低的基層工作需要的人最多,年齡層也最低。這類型的工作不容易做得久,尤其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困難,因為工作內容重複性高、消耗時間與體力,做沒多久就會覺得辛苦、無聊、沒興趣,於是很容易就離職了,那麼接下來呢?
這種工作因為門檻低所以替補特別容易,所以公司只要找更便宜的新人來替補就好了,而且滿街都是找這類工作的求職者,馬上就可以有人補上。但離職的人呢?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薪資的要求就愈高,但體力卻愈差、工作態度也愈差,競爭力當然就更差了,想找工作當然就困難重重。
那做工程師有專業能力就比較好了吧!
事情真的是這樣子嗎?
如果工程師幹了三年只比剛出社會做了一年左右的工程師程度差不了多少,那你覺得會有競爭力嗎?晉升沒下文,調薪沒指望,很快就會開始抱怨公司沒發展,主管沒慧眼,待遇不公,埋沒人才……,持續這樣下去,不出幾年你受不了公司,公司也受不了你,正好一拍兩散,只要一口氣忍不住,有什麼了不起,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老子不幹了,就憑這多年經驗難道還怕找不到更好的公司嗎。
結果呢?不要說要找到更好的公司了,就連想找份工作來勉強餬口經常都是困難重重。因為此時的你,競爭力已然大減卻不自知,自我認知失調,要求著不對稱的待遇,但當後來驚覺工作難找後,即使願意委屈降價卻仍是找不到工作,其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對於這樣需求的工作,你的可塑性太低、發展性不夠、管理困難、學習與適應性上都不適合,也就是說你已定型了,未來的故事已經說完了,那公司為何不去找尚有成長與想像空間,能力與你相同可勝任的人呢?
那如果轉行呢?
已經工作了幾年想要半路出家、轉換跑道其難度更高。在本業競爭不過別人就想轉行看看,其結果通常都是碰一鼻子灰,連個面試機會都難得。換個行業自己沒有專業、沒有經驗如何與人競爭,更何況這個換行的理由又如何能說服別人。在本業做不好,除非原本就走錯行,後來發現自己才能不在此,又很認真地加強其他專業、增加知識,才有可能順利轉行,於是乎轉不了行就只能……,只能自己創業了。
這種創業又更矛盾了,創業需要熱情、需要能力、需要資金、還需要機運,要成功幾乎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這種走投無路後的被迫創業,則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自我安慰罷了。這點在《寫給社會新鮮人(38)—該就業還是去創業》中有較深入的探討。
職涯是不斷學習與成長的歷程
好不容易從學校畢業了,脫離了考試與成績,以為找到了工作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其實工作比求學時需要更多的學習與成長,否則就會被這個社會大學給死當,要是沒掌握時機,甚至連補考的機會都沒有。
開始工作後,趕緊去了解過去做這份工作的人後來的發展怎樣,年齡的增長是跑不掉的,看看三十歲的人在做怎樣的工作,看看四十歲的人又在做怎樣的工作,然後想想現在的自己該做些什麼。要讓自己在未來的歲月中保持競爭力不被社會所淘汰,就要趁早了解自己往後該學習的是什麼、該歷練的是什麼、該具備的專長又是什麼?那麼現在又該做些什麼?
可是,不是也有些人只懂一點皮毛卻能一路做到底。當然,如果自己命好,老天願意幫忙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萬一哪天能夠讓你安逸養老的公司不幸撐不下去了,這時才開始想努力,恐怕就來不及了。
在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往往是年齡愈大功力就愈深厚,但在古龍的筆下的武林高手卻經常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年老色衰。不同產業對年齡的要求有時也差異甚大。
如果是需要體力的工作,沒話說,就跟古龍筆下的高手一樣,年紀大了體力就不如從前了,而需要高度腦力的工作也是一樣,我們常看到很多軟體工程師或研發工程師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下,超過這個年紀就會漸漸發現力不從心,以前自認能力叱吒風雲,而現在只要找個有幾年經驗的新人就很容易的能超越自己,用自己熟練的舊技術打不過新人剛學的新技術,但自己想學新技術時卻忽然覺得百般困難。
但規劃與管理方面的工作就不同了,就像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累積愈多的經驗規劃就愈周詳、管理就愈到位而決策也更成熟。只是所有的問題都在於管理的位子少,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做管理的工作,於是很多人就只好很無奈的被迫退出就業市場了。
沒有不變的產業、沒有不倒的公司也沒有永遠有用的專長,每個人都應該要在每個年齡階段學會適合那個階段的專長,隨時為下個階段做好準備,所以要在職場長期生存,最重要的是要有強而有效的學習能力與高度的適應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