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破假獲利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獲利就必須要先投入成本,這幾乎是不變的道理。但既然是要窗飾報表、遮掩造假,就不必侷限於此,因此,要想憑空創造獲利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無本生意。

不是經營不善又何必窗飾報表。一家營運不佳的公司,當財報即將出現虧損時,不管是為了要對銀行、股東或是對自己交代,總是會想盡一切力量來扭轉乾坤,把報表由負轉正。許多不善經營的公司,尤其是雞蛋水餃股之類,毛利率經常像是足球比賽的分數,總是毛三到四,做個一百萬的生意,所貢獻的毛利卻只有個兩、三萬,那要是隨便虧損個百萬、千萬的,那得要多做多少生意才能把這個洞給補平啊!

況且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製造假營收更需要付出成本與代價,原本的毛利都已經在低了,搞個假營收毛利就更低,要想解決營運虧損的問題,實在是杯水車薪。而且,營收再怎麼灌水也有個限度,總不能營收大幅增長,獲利卻看不見,更何況,營收大到了不合理的數字,只怕馬上就會被人看破手腳。

要想大幅憑空創造獲利,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無本生意。這不是說要改行去搶銀行(其實要搶銀行也要投資成本),而是像算命,只要嘴皮子動一動,獲利就進來了,而且價值多少還隨君認定,可以一文不值,也可以價值連城,要是再不准錄音,那這個買賣的標的,就直接消逝在空氣中,連個影子都看不到了。而這個的重點卻是——這筆假交易,別人還真難驗證啊。

除了做無本生意外,要虛增獲利方法還不少,只是效果沒有無本生意那樣明顯就是了。要想破解這些做法,就要從損益表的結構看起。

損益表的結構大致如下:

 

營業收入

營業成本

 

營業毛利

營業費用

 

營業損益

營業外損益

 

稅前淨利(淨損)

所得稅費用(利益)

 

稅後淨利(淨損)

從上面損益表的結構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獲利就必須增加營收、降低成本、減少費用、增加營業外收益或是減少繳稅,以上這些就是窗飾報表想要提升獲利可以努力的方向,要想找出問題看出破綻,也需由此處下手。

稅前損益與稅後損益

損益可分為稅前與稅後,這點很容易理解,就是繳稅前公司的淨利與繳了營業所得稅後所剩下的淨利,除了想辦法少繳點稅能提高稅後損益,恐怕極限就只能做到不繳稅吧!而且若是虧損也不必繳稅,那能有什麼效果,總不可能稅後淨利反而比稅前高的吧!

但事實上,這可說不定!

在稅上面變花樣,其實很容易被看出來,連分析都不用,只要比較一下稅前淨利與稅後淨利馬上就知道了,但還是有不少投資人都很懶,只看損益表的最終數字,而不去看報表的內容(或是根本看不懂),這時就有作用了。

所得稅應該是費用,但因為種種原因,所得稅就變成了利益,原本是淨利的減項,反而變成了加項,於是稅後淨利竟然比稅前來得高。

例如某上市公司董事會決議以前美國地區的獲利將不匯回台灣,自今年起將逐年認列所得稅利益回沖,因而當季稅後淨利較稅前增加了約1350萬元,若與去年同期比較稅前淨利,則今年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2500萬,但去年繳了約1000萬的稅,而今年卻認列了所得稅利益1350萬元,就這麼一來一往,最後兩年的稅後淨利竟然幾乎一樣,若只看稅後淨利,還會誤以為這兩年同期的營運表現是一樣的,所以若是不注意稅的影響,結果可是有可能會差很大的。

營業損益與營業外損益

再來,稅前損益又可分為營業損益與營業外損益,營業損益就是公司所有營業項目的獲利,正常來講幾乎所有的獲利都來自於此,這也代表著公司經營的真正成果,而營業外損益就是非公司營業項目所產生的損益。

營業外損益就像營所稅般容易讓人所忽略,同樣的,在此部分搞名堂也很容易被人發覺。既然是營業外,就代表著非公司的經營能力所造成的獲利,所以此部分獲利增加,並非代表著公司本業營運的好轉。

我們先看看營業外收入常見的科目有:投資收益及一般股利、免稅之股利淨額、利息收入、租賃收入、財產交易盈益(包括土地證券期貨)、佣金收入、商品盤盈、兌換盈益以及其他收入等等。其中比較容易操弄的項目主要有投資收益、財產交易與商品盤盈等,也就是說看報表時,在營業外收益項下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這幾個科目。

有些上市櫃公司經常會投資自己的上、下游公司做垂直整合,這看起來似乎是很有道理,而被投資的公司剛開始會認為被這麼個大公司投資,經營上有了靠山就更有保障,但事實上卻經常不是這樣。被投資公司的獲利比不上上市櫃公司股價變動所帶來的利益,所以投資公司就會刻意操弄被投資公司的損益,使能夠適時的來挹注投資公司的獲利,這時就會在營業外收入上呈現了。

另外還有公司會變賣祖產,或是刻意讓被投資公司承租其閒置廠房或設備這樣也能對營業外獲利有所貢獻,這些只要多注意營業外收入金額比較大的項目,很容易就能看得出來。

營業費用與成本

營業費用指的是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以及研發費用等三項。既然是費用當然就應該於發生後當期認列,要想把已經發生的費用減少,就像想把生出來的小孩再塞回媽媽的肚子中一樣的困難,不過既然塞不會去又不想承認,就只好把自己的小孩當成別人家的小孩,或是不報戶口當成沒這回事。所以要把費用變不見,就只能把費用改個名義變成成本再塞回存貨,或是盡量把管理費用或是銷售費用(甚至是成本)都可以當成研發費用再把它資本化,通通轉到資產負債表中藏起來。

營業費用與營業成本都是營業損益的減項,所以這兩個科目應當愈少愈好,要操弄營業成本,可以調高良率、將成本塞回在製品、調整生產數量或是虧損專案延後認列等等方法來處理,相關說明已於前篇《財報解密(5)—存貨的秘密》中說明,在此就不再贅述。

營業毛利

直接增加營業收入來增加獲利是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在財報上後遺症也最少,可以讓人覺得營業擴大成長,獲利還能增加,最好還能維持住毛利率,這可是最好的方法,只是要同時達到這些並不容易。

正常的假營收(尤其是製造業)因為毛利不高,所以帳面上創造出來的獲利也不多,只怕是杯水車薪幫助不大,更怕的是原本的毛利率就是負的,那營收做愈多虧損就愈大。

虛增營收要付出代價所以會減損獲利,降低成本及減少費用可增加獲利,但能做的有限,既能虛增營收又能提高獲利的就是沒有成本的營收,也就是高毛利的生意,所以才要做無本生意。

所謂的無本生意指的是銷售沒有實體、容易複製或是不須增加額外成本的商品。最常見的就是智慧財產權、專利權、軟體產品、顧問服務、技術移轉、專案規劃、銷售人力……等項目。

若是製造業,明明平時都只從事製造生產,卻突然間做個技術移轉,或是有個顧問收入,協助一堆莫名其妙的公司進行生產改善或是製程改良,那就很可能是有問題的。而技術移轉或顧問服務的交付,可能弄些既有的文件,或是根本就沒有實體交付,只要對方簽認了,這筆交易就算完成,如此又是從何而來的成本呢?若是製造業在營業收入中產生勞務收入時,經常就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若是做專案尤其是軟體專案或是專案規劃的公司那就更簡單了,只要找家人頭公司,隨便搞個名目弄個專案,實際上並未執行,同樣的只要一紙交付清單經過客戶簽認了,就算完成交付,也一樣是沒有成本,獲利就能輕鬆的入袋。

還有一種就是賣人力(非人力派遣),把公司人員的工時賣給客戶,就是在客戶購買人力的時間內,這位員工就負責執行客戶所交辦的工作。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紙假買賣合約,而這位員工每天仍是在自己公司,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做自己份內的正常工作,一切如常,只是不知不覺中就為公司創造了獲利。

一般的製造業或是買賣業等有實體產品的產業,無論如何毛利都有一定合理的數字,無法在不大幅提高營收的條件下來大幅擴增獲利,所以要想大幅提升獲利就只好進行無形產品的銷售,這時就是最容易露出破綻的地方,但如果原本就是銷售無形產品的公司(例如:軟體公司、智財公司、設計規劃……等公司)呢?

對於這類銷售無形產品的公司要特別注意,這類公司主要的成本都在於人員的薪資,大多都是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很少,產品的生產或是複製幾乎沒有成本——可以想像軟體產品的銷售,過去了不起就是燒片光碟的成本,而現在可以直接下載,就連光碟的成本也省下來了——公司要創造假獲利可是易如反掌,從銷售項目中根本無法察覺異樣,就只能從交易對象來下手了。因此對於這種毛利極高,產品複製容易,增加銷售幾乎不會增加成本的公司,就只好對其客戶的身家背景、高矮胖瘦做特別仔細的分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