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揭穿假營收要創造營業收入,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要做得天衣無縫倒也沒那麼簡單。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要營收就必須先交易,要交易就必需有對象,要買東西也必需得付錢,要作假就一定會有成本。要揭穿假營收,可以從交易的合理性、對象的適當性、付款的正常性以及成本費用的異常性中逐一的來抽絲剝繭,就有機會發現真相。

要了解一家公司的營運狀況,營業收入的多寡恐怕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營業收入增加,意味著銷售成長;而營業收入減少,也難免給人營運衰退的印象。尤其是某些產業或某特定期間,市場上瀰漫著市占率主導一切的氣氛,大家就特別重視營收。企業只拚營收而無視於獲利高低,認為只要能搶得先機、攻下市場,獲利自會隨之而來,在此情形下,營收衰退的企業就難免會將營收灌水,來刻意窗飾報表。

要營收就必須有交易,有交易就必須要付錢,如果賣東西而不用收費,那創造營收可就是天底下最簡單的事情了。拿東西去送人有誰不會,公司也不必浪費薪資、獎金請業務人員了,所以創造假營收就必須要有假交易。真交易賺錢都不容易了,那假交易賺錢則更難,通常都還要付出更多的處理成本,才做得出假交易。真交易收款有風險,那麼既是假交易又有誰願意付款呢?買東西不用付錢,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我們都碰不到。

要交易就需要有對象,要作假就須有人願意配合。供應商、經銷商、客戶全體一起來,找不到真對象就只好創造假交易對象,一不小心,阿狗、阿貓都出現了。資本額幾十萬元的公司可以進貨幾百萬至千萬、成立幾個月的公司也能大量進貨、沒有兩個員工的公司,買這麼多貨要做啥?簡單講,沒在運作的公司進這些貨是窮極無聊嗎?而最有意思的是,這種爛客戶竟也有企業如此樂意地願意與之往來。

創造假營收可說是窗飾報表中最常見的手法之一,而其手法何其多,大家所用的手法也都大同小異,要了解這些法並非特別困難,但想要揭穿造假卻也並非易事。除了要有產業資訊外,多注意財報附註中之說明也很有幫助,若能再取得公司細部資料,仔細查訪一下,那就更有機會看穿了。

市佔率玄機

看出假營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檢驗市佔率。簡單的講,就是企業營收灌水灌過頭了。市場就那麼大,總不可能大家的市占率都那麼高吧!而一般企業通常不需要太大幅度的灌水,就較不易犯此錯誤,但若純心惡搞的企業(例如博達案),一心想要凸顯營收的成長,那麼犯錯就難免了。除此而外,企業提供給投資人未來幾年的營收預估,市占率也應是最基本的檢驗項目。

要檢驗市占率的合理性,首先要找出該產業市場上最大的幾家企業,看看他們的營收數字以及市佔率,再跟要分析的目標公司的營收比較一下,然後把大家的市佔率加總起來(有時會超過100%),大概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如果該公司並非市場龍頭,營收卻接近或高於規模較其為大或市場地位較其為高的公司,那就顯然不合理,有時單看市佔率就能發現不合理,只要能多蒐集到產業競爭者的資料,就不難判斷。

塞貨給經銷商

這大概是營收灌水手法中,大家最常用的方法了!企業只要把貨塞給經銷商就能立即認列營收,真是輕鬆又愉快。當然啦!這還需要經銷商的配合,不過一般都會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貨塞給經銷商,若未來賣不出去,也只要辦理退貨,問題就解決了。

不過有些段數較高的企業,對於熱門產品會利用經銷商想取得經銷權的心理來坑殺經銷商。企業到了年底業績需要灌水時,就特別給予經銷商特惠進貨條件,吸引經銷商進貨,利用經銷商認為反正進貨成本這麼低,只要賣掉一部分就能回本的想法來大量塞貨。結果各個經銷商都一起大量進貨,有時候還會超出市場需求,這時能力差的經銷商突然面臨龐大的競爭,原本打的如意算盤,就只能自吞苦果了。用這個方法企業有機會在年底迅速擴大營收,將未來的營收往前挪移,還有機會賣出超過市場需求的數量,其作帳效果佳也不容易被發覺,但卻是殺雞取卵的作法。

一般而言,財報窗飾能力較差或較不認真窗飾財報的公司,會採用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貨塞後退貨。經銷商在年底前進貨,跨過年度後,經過一段時間就辦理退貨,這最容易達成,但也最容易被發現的作法,只是銷退要到明年的財報才會顯現,當年度是沒辦法發覺的。

用塞貨—銷退的手法只能短期為之,因為這只是將明年的營收挪到今年使用,到了明年一但銷退,就會減少當年度的營收,若是連續採用,效果就會被前一年的銷退抵銷,以後年度就只好愈做愈大,那麼財報呈現出的銷退金額也就會跟著愈來愈大,當大到不合理的時候,這個招數也就用盡了。

所以只要觀察連續幾年的財報,看是否有大量銷退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也可以核對一下銷退的對象,如果每次銷退金額大的都同樣是那幾家廠商,這恐怕問題也不小。但如果企業是以特惠價格不能退貨的方式塞貨給經銷商,就不會有銷退產生,那就只能以多注意毛利是否顯著下降來觀察了。

賣給假經銷商、假客戶

有些公司單靠正常的經銷商還不足以運用,就會自己找人頭成立幾家公司成為假經銷商或是假客戶,這樣做起假交易來可就順手多了。這種人頭假公司,帳上儘可以虧損,反正也無須會計師簽證,當快要出問題時,就關掉再成立一家即可,只是在現金上,因為反正也沒半毛錢,實質上現金是絕對虧不到也虧不得的。

做個假交易總不會有人還真的想認真來付款的吧!貨囤在老闆自己的人頭公司中,最後若不是銷退,就是再轉售給其他經銷商或客戶,就是把假經銷商當成暫存區,下次公司接到訂單時,改由假經銷商出貨就解決了。但最後若仍有處理不掉的貨品,也不想做銷退,怕明年銷退數字太大會引起側目,那該怎麼辦?

不想銷退,就只好不付錢,那麼貨款就欠著吧!當貨款愈積愈多、時間愈拖愈久,這時破綻就發生了。若是發現應收帳款中某特定客戶或經銷商的帳齡太久,遲遲收不到,也不積極催收,那就可能有問題;要是前帳未清,後續卻仍繼續往來,這就更可疑了,這要不是自己的人頭公司,有誰把做生意當做善事,這麼佛心來著。

如果公司怕應收帳款異常、貨款老收不到會引起懷疑,那就沒得選擇,只好把錢付掉。要付錢哪那麼容易,假的人頭公司哪有錢付?沒錢付就要找錢來付,那麼錢要從哪裡生出來呢?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人會平白送錢給你,如果有這種事情,那生意也不用做了,就坐著等領錢就好了。既然不會有人送錢給你,就只好自己給自己,把自己的錢從左手交給右手就可以了。所以就必須從出貨的公司轉一筆錢到人頭經銷商來付這筆貨款,當然要轉這筆錢也沒那麼容易,也一樣要做個假交易,公司必需反過來向人頭經銷商購買產品才能支付貨款,可是這又更麻煩了,人頭經銷商也沒產品那要賣什麼給公司呢?

沒有實際的產品,那不會賣個無形商品不就解決了。凡是顧問服務、技術移轉、專案開發、人力提供…等都是常用的科目。拿這種沒有成本,也看不到實物的科目來作帳是最得心應手的。除此以外,作帳公司也可以找幾次真實的銷貨卻故意經手人頭經銷商,做出價差,就可以把適當的獲利留在人頭經銷商,這樣就有錢可以支付貨款了。

當發生這種情形時,經銷商與企業間會有相互交易的情形產生,也就是某一廠商同時具有經銷商與供應商的身分,雖然在某些產業這是合理的情形,不過在大多數的產業則是不太可能發生這類情形的。所以當發現某經銷商的名字同時也出現在企業的供應商名單中時,那可要好好的了解一下。不過對於作帳很有經驗的企業,也曉得此處容易會有破綻,就會弄出一堆人頭公司,每筆交易都用不同的公司並轉手好幾次,把對應關係弄亂,這樣就真的很難看出破綻了。

例如:某公司把貨品賣給人頭A公司,人頭A公司再轉賣給人頭B公司,當人頭B公司要付款時,某公司向人頭C公司進貨並支付貨款,人頭C公司再向人頭B公司進貨支付貨款,這樣人頭B公司就有錢付給人頭A公司再轉付給某公司了。我們從某公司的帳上只會看到銷貨給A公司,卻看不到向A公司進貨,看得到向C公司進貨,卻看不到銷貨給C公司,這樣就可以解決同一廠商同時進、銷貨的問題。

要揭穿這個作假難度很高,只有從客戶、經銷商、供應商的本身條件以及與公司的往來的內容來抽絲剝繭了。

正常的交易條件都是對等的,怎樣的公司就會做怎樣的生意,大公司做大生意,小公司做小生意,做食品的不會去進鋼材、蓋房子的不會去賣醫材,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專長與產業特性,要是不符合就可能有問題。

可以到經濟部網站查一下客戶、經銷商或是供應商的基本資料,比對一下資本額、成立日期、公司地址、經營項目等與公司的往來是否合理。看看銷貨金額與資本額是否對等、公司是否才剛成立、核對營業項目是否與銷貨相關,有時打個電話過去聊聊,也經常會有令人意外的驚喜,要是一直找不到人,那就賓果了。

過水創營收

在經濟學上貨幣有乘數效應,我們聰明的企業界也有樣學樣,充分運用銷貨的乘數效應來虛增營收。也就是說,明明是一筆銷貨,應該只會有一筆營收,但只要透過中間商的轉手,就能創造乘數效應。凡是曾經轉手過的中間商,各個都能創造營收,一筆銷貨若是轉手個十次,整體就能創造十倍的營收,那如果缺業績的企業,只要在別人的銷貨過程中插上個一腳,過水一下,一切合法,營收就自然產生了。

只是要過水,成本卻不可免,買進賣出帳上總不能虧錢吧!用同一個價格買進又賣出,也顯得不合理,至少總要有點微薄的毛利才說得過去。所以這類型的交易,毛利都很低,而且銷售的商品很難與公司的主力產品有關,甚至做得不好的,會買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這樣就很難自圓其說了。

如果金額不大,反正也不容易引起注意,公司可能就不會處理,但若金額不小,就可能用改變產品分類的方式來呈現報表,盡量能讓這些有問題的營收不被發現。當把營收的產品分類範圍放大時,就有機會將此奇怪的交易涵蓋其中,要不然就用一個很模糊的產品類別來歸類,否則就會掰出一套要往新領域發展的策略,可能為了分散風險,或是掌握未來趨勢等等,總之一家公司突然要發展與本業不符的領域時,有時是為了給虛增營收找藉口

過水創造營收其交易模式幾乎都是買賣,一進一出,不會自己生產,或是委外生產,也不會自己零售,如果一家製造廠突然做起了買賣來(常用的是買賣原物料,自己要用的原物料買進後又賣出,再繞一圈從另一家廠商買回就能創造營收,只是後遺症是會墊高成本),出現了買賣業的營收,那就很可能是在創造營收了。

產能與營收

除非銷售價格能夠大幅度的調漲,否則有多少產品就只能創造相對應的營收出來。沒有進貨卻有銷貨、產品銷售數量超出工廠的最高產能,這要不是會變魔術,那可就真神了。

作假交易經常不會有實體上的銷售,只是帳上運作,老闆大筆一揮營收就創造出來了。客戶下個假訂單,企業做個假銷貨,就能創造假營收,實際產品根本就沒出公司大門,因為根本就沒有產品,怎麼運得出去。

這種虛增營收的做法可能是最粗糙的手法,當作得過頭時,往往會發生銷貨超過產能的情形,簡單的說,就是即使工廠全年無休、日以繼夜地產能全開拼命生產,也做不出這麼多的產品來,那怎麼可能賣得出這麼多產品呢?所以就只剩下假交易能說得通了。

平時只要多留意這家公司的開工情形、生產線數量、員工人數變化、是否有設備投資…等等,就能對產能有所概念,當然能拿到實際數字就更好,比對一下產能利用率與銷售數字,同時注意庫存水位,就不難看出問題。

融資也能創造營收

想不到吧!借錢也能創造營收,這又是怎麼回事?

在租賃業務中有一種假租賃真融資的作法,租賃公司要放款給企業,但沒有正當名目,就會請企業盡量找個名目賣東西給租賃公司,租賃公司就有正當理由能夠順理成章的融資給企業。其中最常見的是設備租賃,企業將舊設備賣給租賃公司,租賃公司再回租給企業,稱之為售後租回。當企業找不到適當名目時,就可能賣產品給租賃公司,最常見的是用無形商品,例如勞務、軟體或智財商品等等。租賃公司以支付貨款名義融資給企業,之後每期還款時,再倒轉回來,租賃公司銷售無形商品給企業,做為還款名目,其副產品就造成了營收虛增。

同樣的,只要作假就必須有來有往,一樣會造成供應商同為客戶的現象,最有意思的是,當與租賃公司往來時,一來一往金額加總會相當接近,其差額就是利息費用,所以當發現客戶或供應商名單中出現租賃公司,或是只要有跟租賃往來,就應該要特別注意營收意外灌水的情形。

營收與獲利

假營收通常產生的毛利很低,而創造假營收的成本卻往往高於所產生的毛利,這對企業而言其損傷很大。把精力花在作假上,成本花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只會虛耗公司資源,時間一久,即使營收能夠交代,但獲利卻會產生問題,總不能營收年年成長,獲利卻年年慘跌,這樣財報也一樣不能交代。想窗飾財報的企業在作帳時也不能不正視此問題,不過大家也不必太過擔心,聰明的企業遇到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因為——獲利也一樣是能被創造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凌帠 的頭像
    凌帠

    凌帠的管理世界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