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見禿鷹 來源:LisandroM.Enrique@flickr,CC By 2.0 得不到創投青睞也無須氣餒,創投不投資未必就代表著自己不好,這次不成功,可以下次再來,只是自己千萬不要無意間毀了下次的機會。創投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獲利,當被投資公司成功上市櫃時,也就是創投該說再見的時刻,要想跟創投好聚好散,分手時不留遺憾,可沒想像中的那麼單純。

資的成敗,除了自己本身條件優劣的影響外,當時市場環境的影響恐怕也不小。許多募資失敗的案子,公司的本質其實都還不錯,也很具有投資價值,只是運氣不好,偏偏遇到了不利於己的環境,也只能徒呼負負了。

創投是否投資,其實跟企業面試是否能錄取的情況很像。企業在某個時空下的職缺是有限的,不是只要面試表現好就通通都有獎,而是大家要去競爭那僅有的幾個職缺;創投在某個時間點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卻同時有多個投資案在競爭,這時就不僅僅是好案子就夠,還要比人好才有出線的機會。

創投不投資並不代表公司不好

許多公司會以為,以本身優異的條件肯定能獲得創投的青睞,只是萬萬沒想到最後卻鍛羽而歸。創投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投資案卻很多,當好案子都集中在同一個時點時,就只能做取捨了。

就像很多人覺得自己程度很好,面試時的表現也很不錯,最後卻沒被錄取,自己怎麼想都想不出原因為何,其實自己的表現也真的沒有不好,只是沒有比人好而已。就曾經遇到過有些投資案預估有EPS三元的實力卻得不到創投投資,因為當時其他投資案的EPS預估至少都在五元以上,相形之下EPS三元的案子就顯得不具競爭力了。

所以募資的時間點也會有不小的影響,只是這也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唯一可以自我提醒的,就是不要太過自信、太有把握了,多一些備份計畫,才不至於募資失敗後導致現金缺口。

在過去創投輝煌的時代,創投投資國內的案子報酬率經常在三到五倍以上,若是投資國外的案子則經常有十到二十倍的獲利,在業界還曾經聽說過獲利兩百倍以上的案子,至於可信度如何則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曾經讓一百倍的案子擦身而過卻是肯定的。所以想募資的公司若遇到如此競爭的時代,知道自己的競爭對手是如此強勁,除了自己應更加把勁外,沒得到創投的投資也就不必太難過失意了。

即使募資失敗也不要毀了下次募資的希望

若此次得不到創投投資,下次募資時未必也會同遭滑鐵盧。募資失敗後,有時過個一、兩年還是可以捲土重來,因為這時經營可能更上軌道、市場可能更趨成熟、也有可能這時市場上沒有好案子,創投也不要求太高的投資報酬率,若在此時募資,競爭對手少,勝算就更大。

再次向創投募資的公司要特別注意的是,創投經常會把企業上次募資的BP拿出來與現在新的BP做比較,除了看看過去的預估是否能達成外,也同時比較公司的經營策略是否維持一致。有時拿到兩本同一家公司不同年度的BP,看了內容後還以為是兩家不同的公司,這就是當初編BP時太過偏離現實,把BP當小說在創作所留下的遺害。

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BP最能夠獲得創投的信任。創投投資企業可以在企業的各個發展階段,如果初期無幸參與,中後期若有機會還是很有可能投資的,雖然投資成本可能較高、報酬率可能較低,但相對的風險也低,回收時間也短,當創投七年大限快到時,這類的案子機會就很大。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很難預估何時會需要資金,能維持一貫的經營,可信的預估,與創投維持良好互動,在未來需要募資時,就能發揮莫大助益。

出脫管道

創投不是一般的事業投資者,沒辦法跟你一生一世;創投也不像股市的投資者,不會當日現沖或是投資沒幾個月就逢高賣出,但可以確定的是,創投為求投資報酬勢必得出脫持股才有可能達成,而這時間不會長過創投基金的壽命。

創投最主要的出脫管道無外乎被投資公司上市櫃後在公開市場出脫,再不然就是等被大企業購併時也有機會回收。被上市櫃公司換股購併,等於是搭飛機免費從經濟艙升等商務艙,若是被美國大企業併購,簡直就是直升頭等艙,被投資公司股票直接變成上市櫃公司股票,省掉了不少時間與麻煩,股票馬上變鈔票,創投就可以立即回收了。

好來卻不容易好散

既然被投資公司上市櫃是創投最主要的出脫管道,那麼創投對於上市櫃的相關作業應該會很配合的才對。其實,出乎大家意料的,正好相反。

企業上市櫃前對於大股東有許多規定,主要是上市前分散股權,可能徵提大股東股票公開銷售以及對董監事及大股東應徵提一定比率持股集中保管,閉鎖一定時期不得買賣的問題,對於這些上市櫃的配合事項,創投大多不願意配合

因為創投等了那麼多年終於到了可以獲利的時候,股票卻被鎖住無法出脫,萬一閉鎖期後股價大跌,這可是損失慘重。同樣的被徵提上市前分散股權也是因為銷售的價格偏低,會影響創投獲利,所以凡是對創投投資報酬率有負面影響的事情,創投大多是沒有配合意願的。

創投大股東大量釋股影響

被投資公司上市後的股價愈高,創投的獲利就愈大,可惜的是創投無法持股太久,尤其是已經投資多年,此時恨不得能立即回收,所以只要被投資公司上市櫃後,創投大多很快就會拋出手中持股。

那這對被投資公司有什麼影響嗎?這影響可大了,因為創投投資後經常會是公司的大股東,那你想想看,若是公司一上市櫃後就有大股東大量拋出持股,這樣股價有可能好嗎?

所以有些創投會和投信合作,當然這也要公司願意配合,在上市櫃前先低價餵飽投信基金經理人,等公司上市後,基金經理人再以手下的投信基金大量吃進該檔股票,當股價拉到一定價位後,基金經理人再出脫自己手中股票,創投也跟著下車,就能有不小的獲利。

這種做法其實是基金經理人犧牲基金公司的獲利來中飽私囊的不道德作法,創投則是提供標的物件的共犯,一般打算永續經營的公司,把心力放在本業的經營者是不可能如此做的,但創投只是過客,當自身投資績效不彰、自顧不暇時,哪可能會考慮到被投資公司的未來

當景氣不好,或是股市低迷時,這種例子就屢見不鮮。例如某線上遊戲公司,打算以三百多元的價格掛牌上櫃,正在跟輔導券商商議價格時,創投卻因自身績效不佳急需獲利進帳,就以低於三百元一段距離的價格大量出脫,導致公司與券商在上櫃價格談判破裂,券商的理由很簡單,你的大股東以這種價格在市場上釋股,價格怎有可能拉高。

今非昔比

過去台灣創投曾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活耀程度名列前茅,甚至在美國矽谷泡沫後,不少美國公司還曾經轉向台灣募資,就連新加坡想前進中國大陸,也多所借重台灣創投的力量。當時創投的獲利也極為驚人,有錢的老闆們紛紛出資加入創投的行列。其實一個社會有投資才會有成長,大量的投資才有可能支撐大幅度的成長,在台灣科技起飛的年代,創投可謂功不可沒。

事實上任何投資都一樣,要想獲利無非就是低買高賣,所以當國內股市本益比倍數高時,企業的EPS就可以有效的反應在高股價上,這樣投資的獲利就會高;而當股市低迷,本益比倍數過低,那不管企業本質再好、賺再多的錢,投資的獲利都不會高。

國內近年來股市低迷,本益比倍數過低,甚至比不上對岸及香港,那麼又有誰願意把資金投資到台灣呢?這就像是一條水管,當前端堵住了,後端能進的水就自然會變小,多餘的資源當然就會自己找出路了。

更慘的是,在十多年前阿扁政府取消了對創投投資抵減的租稅優惠,更是讓大多數的金主失去投資的意願,在這成本與售價兩相夾擊下,創投已元氣大傷,創投基金到期後很難再募到另一個基金,投資獲利也大不如前,又怎能對台灣的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創投 募資 投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凌帠 的頭像
    凌帠

    凌帠的管理世界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