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懂產業看不懂財報如何判斷財務比率是否合理?如何看出財報數字有何異常?無法從一個絕對數字看出大小,失去了參考座標,就不知身在何方。財務比率要有比較才知合理,財報數字要能對照才看得出破綻,而這比較與對照的參考座標就是「產業」。

是應該懂會計就應該看得懂財務報表才對嗎?那你覺得會用鍋鏟就會炒菜嗎?會炒菜就能做出一盤好菜嗎?會看財報不代表看得懂財報,會分析不代表能正確分析,要分析財報最重要的是能看得出財報中真正隱含的意義。

報表經過窗飾就難免會有異常、不合理的地方,就看你功力高低,是否能分辨得出來。報表窗飾的手法愈高明,就愈難被看出破綻,會窗飾報表的公司,就像許多人去整形美容一樣,深怕被別人看出破綻,但如果對去整形的人很熟悉,又了解整形的做法,那麼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做的整形,老練的人還是能夠從一些細節中看出端倪。

譬如說,大家最容易看出來的就是臉部打過肉毒桿菌後,就會呈現皮笑肉不笑的現象,若找醫術太差的做,有時還會被誤認為中風了,但若遇到醫術精湛的醫師,只要劑量與位置拿捏得當,僵化的地方就很難被發現;隆過鼻子的人,若仔細觀察山根,也會發現比一般人高,不符合台灣正常人一般的型態。但如果你不熟悉被整形的人,尤其是面對外國人時,又對整形手術沒有概念,就麼就很難看得出破綻來。

了解產業特性

要看出窗飾過的報表,也一樣有跡可循。除了要了解作帳手法外,對產業愈熟悉就愈容易看得出端倪來。每個產業有每個產業的特色與交易習慣,就像每個人種有每個人種的特色,若對產業不熟悉,不知道正常的樣子應該長什麼樣,又怎能看出哪裡不合常理呢?

譬如說,90天的存貨平均銷售天數是正常還是異常,一個異常增加的存貨平均銷售天數,可能代表著公司將成本隱藏在存貨中而虛增獲利,那90天到底合不合理呢?

這在不同的產業中差距甚大,過去在光碟機產業競爭激烈的時候,市面上沒幾個月就會推出更新更高倍速的光碟機種上市,就跟現在手機廠商推出新手機的速度差不多。這類型產品的研發方式,並非循序漸進,一代接著一代推出,而是兩三代的產品同時投入研發,這在3C產品上還頗為常見,但其他產業就很難想像這種情形,前一代產品都還沒推出,下一代的產品就早已在研發中了。

這麼快的產品推出速度,造成了光碟機產業的特殊現象,就是三個月研發,兩個月銷售,一個月清庫存,這麼短的產品生命週期,那你認為存貨平均銷售天數能有幾天,這跟有些必須於淡季囤積等到旺季出售的產業就會是天差地別,所以若是搞不清楚產業特性,就很容易判斷錯誤。

這種產業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同等級的產品要是比對手晚一步推出,那市場就會被對手捷足先登先搶下一大半。且當自己的產品推出來時,對手就開始採取降價策略,因此價格就永遠在競爭對手的後面苦苦追趕,那麼這個機種就幾乎看不到獲利了。所以要是一家公司很少領先推出新機種,卻還能維持不錯的獲利,那你不覺得很奇怪嗎?這還真是速度決定一切!

又如營建業也是很特殊的行業,我們一般都把營造業與建設業兩者合稱為營建業,其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業。營造業是特許行業,可分成甲、乙、丙等級,不同等級的營造廠所能承接的營造業務不同,要求的資本額亦不同。

營建業最有意思的是,他們所用的會計軟體也與一般常見的不同,會計軟體最常分為買賣業與製造業兩種,其實另外還有一種分類就是營建業。這個營建業就連會計軟體都要與眾不同,那你想能用一般的方式來看待營建業嗎?尤其在導入IFRS之後,營收認列須採用全部完工法,結果就發生2012年8月鄉林建設月營收2.4萬元,皇普1.2萬元的奇特現象,這樣算正常嗎?還是這樣就不正常呢?真的是受鬼月影響的嗎?那為什麼其他建商就沒有這種狀況?如果你不了解營建業,就很難判斷其中是否有問題。

服務業與製造業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服務提供的項目是屬於無形的產品,例如顧問服務、教育訓練、軟體產品、線上遊戲……等等。純粹提供無形商品的公司往往很少生產設備、沒有原料,所以也經常沒有應付帳款(因為員工薪資就佔掉成本的絕大部分,那是不可能晚付一天的),但卻可能會有存貨,是不是很奇怪呢;又如果沒有實質的產品,驗收與退貨該怎麼辦?軟體產品複製的成本很低,那麼就會有極高的毛利率,這也是很不同的地方。

如果是銷售點數的公司,如線上遊戲點數或是顧問服務點數,整個銷售與收款流程就會與其他行業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行業都是先銷售,再交付產品,最後驗收後才付款。但銷售點數的公司卻是一銷售即收款,服務之後才陸續提供,那麼營收該何時認列呢?這個問題自從「橘子條款」後就有了明確的答案,就是從原來「銷貨即認列」改為「消費者實際消費完畢後才認列」,已銷售未消費的部分應列為預收款項,其實預付卡也是相同的性質,這類型的公司,在預收款項的科目上就會非常的與眾不同。

半導體產業則是屬於資本密集產業,因此投資在設備的金額極大,每年就會有很大金額的折舊,另外還必須保留很大部分的現金,才能因應產業的快速變化,所以保留大額現金在這種產業就不算稀奇。

了解整體產業的脈動

除了產業特性外,還要了解整體產業的脈動,否則對於營收的合理性、存貨價值與資產價值……等的合理性就很難判斷。這方面以2004年爆發的博達案最具代表。

博達是生產砷化鎵(GaAs)磊晶片的廠商,這個案子搞慘了兩大事務所的兩大會計師。當初安侯簽證會計師因為發現博達財報的一些異樣,要求博達提出更多的證據佐證,結果卻遭到無情撤換。勤業眾信在如此的情況下接手,難道不會懷疑其中可能有大問題嗎?卻仍於六天的時間就完成博達九二年的財務簽證。其實接手的會計師在業界頗受好評也很有經驗,當初在查核時雖然曾對某些地方提出了一些質疑,只是最後爆發出來的弊端卻非當初所擔心的疑點,這我們也只能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話雖如此,熟悉這個產業的人卻把這個案子當成笑話,早就知道博達一定是做假帳,而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2002年的博達在砷化鎵的銷量幾乎是世界第一大廠美國KOPIN的兩倍,你覺得這可能嗎?而且在2012年全球科技泡沫,尤其是通訊產業大跌,砷化鎵產業從上游至下游幾乎無一倖免,營收大幅縮水,大家面臨嚴重虧損以及倒閉危機,卻唯獨博達一家業績長紅,當時博達砷化鎵一個月的營收換算起來,幾乎就等於當時全世界的用量,那你覺得合理嗎?

想想看,一條產業鏈中,有可能下游已經活不下去了,上游卻生意興隆,那他產品是賣到哪裡去了,下游沒客戶,上游卻猛出貨,這是什麼邪門歪道?

其實當時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單單台灣當時所投資的砷化鎵晶圓代工廠,要是產能全部開出來,幾乎就超過全世界的需求量,對於如此嚴重供過於求的產業,若有過高的營收與獲利,恐怕要不作假都很難。

會計師要懂產業並非不可能,就像過去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後來跟安侯合併成安侯建業)就對營建業特別熟悉,有趣的是建業與營建業名稱還很雷同。但產業何其多,要想各種都懂就不容易了,尤其對於艱澀難懂的產業就更困難了。

要想真正識破假財報,就必須要懂產業,要先從了解產業開始,否則單從財報的表面來判斷,經常看不出破綻之所在,而操弄報表的人,卻刻意運用大家所熟知的合理數據來欺瞞投資者,所以若想破解財報玄機,就非懂產業不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凌帠 的頭像
    凌帠

    凌帠的管理世界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