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是同一間學校畢業的,程度怎會差那麼多?在學校的時候參加過那麼多社團,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活動,會辦得二二六六?我們公司的MIS不是資訊本科畢業的,但程式卻寫得比本科畢業的還好!大學沒畢業的人,後來的表現卻比名校畢業的佳!社會新鮮人只有學歷沒有經歷,面試主管要怎樣才能知道他未來的表現會如何呢?
面試社會新鮮人真的很無聊,少了工作經歷,不知道要問些什麼?很多面試主管對此都深表同感。所以許多公司在招募新人時,就會以學校排名以及成績好壞來做初步篩選,接著再以智力測驗、性向測驗等等的再篩選掉一些人,剩下來的才安排面試。面試時就只能問些在學成績、社團活動、未來規劃什麼的,實在也沒什麼東西好問,因為他們根本就沒做過事,怎麼知道錄取後他們的表現到底會怎樣!
「一張白紙」是新鮮人的優點,也是問題之所在
對於企業來說,一個社會新鮮人就像是一張白紙,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他建立工作觀念與做事方法最重要的基準。如果他出社會後的第一家公司,是個規模小、制度不健全的公司,那就很可能將他訓練成一位格局小、觀念錯誤、作業方式不正確,但卻自以為是的員工。對於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很難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是對的,怎樣的做法比較好。當他換到別家公司後,新公司的做法只要是跟原來公司不同,就會認為新公司的作法是錯誤的。所以許多大企業都只找應屆畢業生而不要有工作經驗的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面試社會新鮮人對企業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求學與就業是不同的?
然而,學校教的大多是基礎學科,出社會後經常是用不到的。或者是學校教得太理論了,與現實社會的做法完全不同。許多行業需要的技能在學校是沒有教導的,我們又怎麼能夠知道求職者未來是否能夠勝任此工作呢?其個性又是否能符合企業所需呢?
我們要先知道企業在錄用一位社會新鮮人後,會期待他有何表現——能夠快速進入狀況、迅速學會工作技能,能有效執行交辦事項、有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具抗壓性、工作穩定、與同事相處融洽並具備成長潛力。那麼,怎樣的社會新鮮人才會符合這些條件呢?
一般社會新鮮人剛離開學校,絲毫沒有工作經驗,頂多也只是些零星的打工經驗,所以面試社會新鮮人還是只能從他是哪所學校畢業的、學校成績如何、有沒有參加社團……等學校的表現來觀察。
要能分辨在校的真正表現,才能推論工作能否表現良好
我們一般都認為求學與就業是差距很大的,會念書的人不一定會做事,學校成績的表現未必能夠反應在工作上,為何會有這種情形,要先釐清楚。在學校不管你是才高八斗,或是死記強背,甚至是作弊高手只要能考高分,順利畢業就算功德圓滿,從成績單上是看不出其中的差別。所以,成績好的同學,可能只是猛K課本、死讀書,並不了解其中的含意,因此未必會做事,而成績差的同學,也可能頭腦聰明,求學時偷懶好玩,出社會後才頓悟,因此常有出人意表的表現。
經常參加社團或是擔任社團幹部,未必代表有領導能力或合作精神。一個每天去游泳池的人並不代表他就是游泳健將,一個經常參加社團的人未必在這些方面就表現得比別人好,更何況他參加的社團可能只是虛有其表,並無實質的活動。要能先分辨出他在學校真正的表現,才能推論未來工作能否表現良好。
關鍵在「學習能力」與「學習意願」
社會新鮮人要能夠很快進入狀況,學會工作技能,必須同時具備「學習能力」與「學習意願」,這就是面試社會新鮮人最重要的判斷依據。有好的學習能力,才能學會工作技能,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才能加速學習的成果,快速的進入狀況,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學習能力,就無法習得工作技能,也就不具備工作能力。但空有學習能力卻無學習意願,工作就變成了應付了事,也不會有什麼表現。
智商高的人,「學習能力」強
一位社會新鮮人是否具有「學習能力」,首先,可以從他的智商高低來判斷。能考上好學校的人,智商應該都不錯,學習能力也會高於一般人。但如果他讀書是靠死記,加上努力用功,同樣也能考上不錯的學校,這樣的人,其實頭腦並不聰明,學習能力也欠佳。他們在工作上的表現經常會是反應慢,腦筋死,判斷力差,不知變通,雖然非常努力認真,交辦給他工作也會欣然接受,但成果總是達不到要求。如果是從普通學校畢業的人呢?是不是智商就較平庸呢?我們一般是可以這樣推論的,但也有例外的情形。因為,並不一定是智商差的人才會考到排名後段的學校,有些頭腦聰明但卻不喜歡念書,也會考不好,這時就要特別去了解當初沒考好的原因是什麼了。
「我高中的時候都在玩,根本就沒在準備考試,大學當然就考不好。進了大學後就後悔了,因為大家程度都不好,沒人要念書。雖然自己大學時很認真,成績也很不錯,但後來找工作時,別人一看到我念的學校就已經把我定位了,心裡很不舒服。」
「念大學時不知為什麼,就是不想讀書,整天都是無所事事的,沒在念書,所以到了大四就沒辦法順利畢業,後來突然發現讀書其實是很有趣的,就開始發奮讀書,雖然延了一年才畢業,但也考取了研究所」。
有時學歷不好的人,只是因為少年輕狂,或是年少無知,才造成考到爛學校或在校成績不佳,其實他的智商是很不錯的,所以要了解考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才不會造成遺珠之憾。
「學習能力」不在成績而在觀念
除了學校好壞之外,還可從「本質學能」的表現上來判斷「學習能力」的好壞。這不是要你去看他學校成績的好壞,而是要看他觀念是否清楚。學習能力好的人,能夠告訴你這些基本學科的觀念與重點是什麼,而學習能力差的人,就只能說出些枝節末尾,而抓不到重點。
例如:應徵會計相關的工作,則可以問他對於「會計」觀念的理解如何?不要問如何切傳票或作帳等作業面的事情,他沒有實務經驗,問作業細節是不會有什麼幫助的。一般在面試有經驗的求職者時,才會問作業細節。又例如應徵的是軟體工程師,那麼他應該能夠說明程式設計的要點。面試時可以問他:「在學校時學過那些電腦語言?」假設他回答「C++」,接著就問他:「如果你現在開始學JAVA需要多少時間才能上手?會如何進行。」如果回答說「不知道」,或是「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學會」,就可以判斷他學習能力不行,如果回答說「電腦語言其實都差不多,只要買本書先了解語法不同的地方,應該一個星期左右就能上手。」就代表他能掌握這門學科的精神。
如果他畢業後又去補習電腦語言,這並不是表示他很認真,很有學習意願,這反而說明了他在學校的時候沒辦法學會這些學科,也就證明他沒有學習能力。凡是畢業後又去補習本科系學科的人,他的學習能力大概都是不行的。
「學習能力」表現在反應快,能舉一反三
一個人的反應能力好,理解的速度就快,就會有好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從他回答問題的反應上來判斷。如果你問他一個問題,他能夠馬上抓到重點、立即回答,就代表反應能力好,如果能夠舉一反三,那他的反應能力就更佳;如果你問他問題,他要從頭開始,一動一動慢慢推導,或是先停頓,思考一段時間後才能回答,就代表他的反應能力不好。如果回答問題時,講了半天都沒有談到重點,故意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不正面回答,這樣的人並非反應能力不好,只是因為他不知道正確答案,就故意繞來繞去,他的反應能力其實是不錯的。如果重新再問一次,他就能夠回答,就代表他剛才是因為聽不懂問題,而回答錯誤,這樣他的反應能力就較差了。
念書時經常臨時抱佛腳的人,如果成績還不錯,有可能代表他的學習能力好,有些小聰明,但學習意願偏低,平時不願投入學習,才會臨時抱佛腳。
「學習意願」表現在熱忱與積極度
「學習意願」是一種態度,是對於某事物願意投入多少的態度,會表現在對該事物的熱忱與積極度上。一般人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會表現出高度的學習意願,但對於自己沒有興趣的事物,就不會有學習意願。面試時,可以觀察他對這份工作的內容是否有興趣、是否想要了解需要具備那些技能、願意配合的程度;或當你告訴他一些工作上的情形,他是表現得興味盎然,或是麻木不仁,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學習意願」。
如果問求職者:你的優點是什麼?答案是「我的學習能力很強。」賓果!這應該就是我們要找的人吧!小心點,認為自己學習能力很強的人,通常都很喜歡學習,所以是個學習意願很高的人,但他的學習能力卻未必強。有很多人經常自我認知良好,以為自己是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因為碰到很多新事物時,以為自己很快就學會了,事實上,他只懂得皮毛,並沒有深入的能力。因此認為自己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可以推論他是個學習意願高的人,但未必是個有學習能力的人。
相反的,若是過度強調自己的學習意願,希望公司能夠給他一個機會,薪資他不計較,工作時間他能全力配合,雖然目前什麼都不會,但錄取後一定會盡一切力量去學習的,這種人有著非常高的學習意願,但通常都不具有學習能力。他們常誤以為自己高昂的學習意願,就代表著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然而事實上並沒有,因為當他表現不好的時候,他並不知道是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而會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改善的方法就是投入更多,就會表現出更高的學習意願。這樣的人,會表現得非常自我,堅持自己的做法,不會聽從別人的教導與建議,因此,反而會學不到任何東西。而有學習能力的人,對於他想投入的工作,在學校的時候就會有建立一定的基礎,不會需要等到錄取後才能開始學習。
另外還可以從他對「嗜好」或「興趣」的態度,來了解是否具有學習意願,求學時嗜好應該在所參與的社團可以表現出來,因此去比對他說的嗜好與所參加的社團,就可以知道他真正的嗜好是什麼。沒有「嗜好」或「興趣」的人,或是平時將時間花在不費腦筋的事情上如看電視、逛街、上網瀏覽、看小說等,這樣的人比較沒有學習意願,只會將時間花在閒暇的事情上面,而不會從事具學習性的嗜好,在工作上的表現也會是一樣的。
「你有參加社團嗎?」
「有」
「都參加那些社團」
「我參加了至少三個社團,有踏青社、舞蹈社、愛樂社」
「你興趣這麼廣泛啊!真是多才多藝。」
「沒有啦!我參加這些社團主要是因為這些社團女生較多,比較容易交到女朋友。」
「喔!」
參加的社團多,你可能會誤以為他是多才多藝,學習意願高的人,只要你仔細去追問,就會發現並非如此。
求學時的打工經驗,也可以做為判斷學習能力與意願的參考。最常見打工的目的是賺學費,可能他家境較差;如果打工的目的只是為了賺錢去買想要的東西,表示他重視物質,如果打工的內容與所學相關,這時可以問他從打工中學習到什麼,由此可看出學習能力,問他打工的目的為何,可以看出他的學習意願。
若是用了很有學習意願,但無學習能力的人,對公司來講是一種災難,結果就是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平時自己無法獨立作業,還要別人教他,耽誤到別人的工作,又由於他的態度很好,一般人都很難拒絕他,就變成了大家的累贅,對主管來說也是一大負擔,談到工作能力實在是不及格,不做不錯,多做多錯,超級認真,但一直出錯,想要開除卻下不了手,在別人的眼中他是個認真做事的好員工,但對主管而言卻是個頭痛人物。
自信而不自大、開朗而不孤僻、務實而不理想
如果確定求職者已經具備學習能力與學習意願,還要來看看他的個性如何,好不容易找進來的人,要是做沒多久就離職,或是沒辦法與人相處也是很傷腦筋的。
求學時,對於興趣的發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加社團,可以從中獲得合作、領導、規劃等經驗。我們可以從他參與的程度,以及收穫與心得來看出他的個性。例如:
「你在社團有擔任過幹部嗎!」
「有啊!我擔任活動組的組長,負責辦理社團舉辦的活動。」
一般面試主管大概問到這裡就停住了,會覺得這位應徵者擔任過組長應該就具有領導能力,有辦過活動,應該就有規劃的經驗並且能夠溝通協調,應該是不錯的。但如果你繼續問下去:
「你都辦過那些活動?」
「也沒有啦!我們社團之前都有辦些迎新的活動或是成果發表會的活動,但到了我們這一屆,因為經費有限,社員人數驟減,所以幾乎就沒辦過什麼活動。」
「你的意思是說從你這一屆開始就沒辦活動了是嗎?」
「嗯……!沒經費要怎麼辦。」
不是參加過社團就代表能與人相處;擔任過幹部,就具有領導能力,要看他在社團中實際的參與程度與做了些什麼。
如果沒參加社團,反而比較容易看出個性。可以問他:「你如果沒參加過社團,那麼其他的時間都在做什麼?」
「我大一的時候太愛玩了!」
「那你都玩些什麼?」
「就晚上出去唱歌、聚餐、喝酒。」
「那你個性如何?」
「我的個性是不太愛講話。」
「那你出去玩都不跟人家講話的嗎?」
「我去唱歌也很少講話。」
沒有參加社團的人,有可能個性孤僻。比較適合做研究方面的工作,需要與人接觸的工作就不適合。
根據調查,現在的新鮮人個性上最缺乏的就是「抗壓性」。怎樣的人才會有抗壓性?要有自信,但不能自尊心過強,或自我認知失調,就像是自己心中的那杯水是滿的,若不願倒掉自己的那杯水,是學不到東西的。自我意識高或凡事理想化,以及自尊心及好勝心都很強的人,在工作面臨挫折的時候,會有強烈的沮喪感,他們不會積極的去面對它、克服挫折,反而會採取消極的態度、自我放棄,因此遇到挫折後,逃避就會是最好的選擇,你會發現他很快就會離職的。
就業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
人生本就是一連串學習的組合,就業則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一個人在學校的表現,必然會與未來的工作有所關聯。但這並不是指他的學業成績或是考試名次,而是指他在求學時所培養的學習能力,以及所建構的人格特質,我們要從這些面向去分辨有潛力的新鮮人,才能為公司找到適切的人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