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課長的職缺,卻來了個經理來應徵,年紀比面試主管還大。面試主管要不緊張都很難。心想可能最近市場不景氣,工作不好找,所以很多人願意屈就吧。錄取了高於需求的人後,工作應該是能駕輕就熟並可有更大的貢獻。沒想到,做沒多久,竟然發現他能力並不怎麼樣,更奇怪的是,一個做過經理的人怎麼看起來像是沒甚麼工作經驗的樣子,那麼他這個經理當初是怎麼升上去的啊

如果面試到一位職稱看起來比你高的人,你該怎麼辦?

當面試到職稱比自己高的求職者,很多面試主管會變得很緊張,常會發生「不敢問」的情形。對方的資歷可能比自己高,甚至年紀也可能比自己大,搞不好對方的能力還比自己強。心裡就會覺得自己比人矮了一截,而顯得沒有信心,深怕被對方看扁了,萬一被對方來個反面試就尷尬了。因此,面試時就會很客氣地談些表面的話題,不敢詢問比較深入的問題或細節,深怕對方覺得不夠尊重他,面試起來就顯得礙手礙腳的,面試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同樣是經理,怎麼會差那麼多

對於職稱,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職稱的高低只能在同一家公司內來做比較,不同公司的職稱很難拿來比較,因為基礎不同。如果是不同行業的話,差距可能就更大了。

譬如說,產業相同、職稱也同樣是「經理」的兩位主管,一位是任職於資本額五億元的公司,負責管理100個人的經理;另一位則是任職於資本額5000萬元的公司,負責管理5個人的經理,你覺得會一樣嗎?同樣是「課長」,一位在半導體生產線,負責管理10個人的課長;另一位則是在文具包裝線,也同樣是負責管理10個人的課長,你覺得一樣嗎?一個更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位是美國的總統和另一位是我們友邦諾魯共和國(人口1.1萬人,面積21.2方公里)的總統你認為會一樣嗎?這當然是不同的,不但不同,根本就是天壤之別。因此在不同規模的公司或是不同的產業下,兩位職稱相同的人,其能力與經驗經常會是截然不同的。

某傳統產業公司會計人員離職,招募的訊息在求職網站上刊登沒幾天,應徵信函就如雪片般寄來。人事單位初步篩選應徵履歷後,發現有一位曾任職於某生技公司的會計經理來應徵,遂馬上安排面試。

會計主管看到對方曾任職於生技公司,心想生物科技聽起來就很高科技的樣子;而自己的公司卻是傳統產業,兩相比較,真是相形見拙啊!於是就用很客氣的語氣,一副不太有自信的樣子問求職者:「生物科技公司最近很熱門喔,應該很賺錢吧!你又擔任主管,這麼好的工作,為什麼想要離開呢?而且我們要找的職位只是一般的會計,也不是主管,你為什麼想要來應徵這份工作?」

「我也是沒辦法,因為我先生最近在新竹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剛好老家也在新竹。如果我在繼續留在台北上班,每天通車會很累,成本又高,還無法兼顧家理,所以我才辭掉生技公司的工作,搬到新竹來。剛到新竹,想說自己對新竹並不熟悉,而且現在經濟又很不景氣,所以就想說先找份工作再說。」

「那你曾經負責過那些事情?」

「一般會計的工作我都會做,出納我也做過。」

會計主管不好意思繼續追問工作細節,就跟求職者隨便閒聊了一陣,覺得這位求職者的個性很好相處,彼此也很投緣,心裡想這真是撿到便宜了,如果她能來公司上班,那我就輕鬆多了。

這位新會計到職後,會計主管很放心地將事情交給他辦理,可是往往事情交辦下去後,很久都沒有回應。問她進度,總是說還在熟悉作業,在了解公司的做法,應該很快就會完成的。這個狀況持續了一個月,一直沒有改善。會計主管覺得事情不妙,某日就特別坐在在她旁邊,看她作業上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你這個費用科目好像不對喔,你知不知道哪些費用項目是屬於雜費這個科目?」

這位新任會計想了一下,很小聲地說:「我不太清楚,其實我以前沒有切過傳票。」

會計主管聽到這個回答,眼睛都快要凸出來了「那以前你們傳票是誰做的」

「我們帳務是請會計師事務所代記的。」

「這怎麼可能!你們不是生技公司嗎?」

「我以前的公司其實是做食品的,公司規模並不大,帳務很簡單,所以我們都是請會計師事務所代記帳,我平常只需要將相關憑證提供給事務所就可以了。」

「那你們公司怎麼會叫生物科技公司?」

「我們老闆說現在每家公司都叫做科技公司,我們如果還叫做甚麼食品公司,人家會覺得我們是很落後的傳統產業,生意會不好做,有時找人也很難找,我們很多同業都改名了,所以我們也就跟著改。」

「照你這樣講,那你們的規模不就很小囉。」

「沒錯!」

「那你又是怎麼會做到主管的?」

「我們公司其實只有十幾個人,我在這家公司待得很久,公司內部大大小小的行政作業幾乎都是由我一個人包辦,所以老闆就升我當經理。」

會計主管聽到這裡,已經快要昏倒了,心裡想真是悔不當初,只怪自己在面試的時候沒有問清楚,現在該怎麼辦才好啊!

給好頭銜不用多花錢

外商公司有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副總特別多。跟外商公司往來,動不動就會碰到個副總。外表看起來明明就是個小伙子,名片一遞過來,卻是個副總。會讓人感覺到這家外商公司好像對你很重視,所以特別派個高階主管來跟你談事情。事實上外商公司為了讓業務人員跟客戶洽談時比較有份量,讓客戶覺得備受尊重,就給業務人員的頭銜都掛得很高。員工的頭銜掛得高,不但好辦事,還有個好處,就是在朋友或家人的面前也比較有面子,同時也會覺得公司很看重自己。因此既然給個好看的頭銜又不用多花錢,那麼為什麼不讓大家都有個好聽又稱頭的頭銜,不是皆大歡喜嗎!

所以面試到職位高的人,先不要緊張,也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對方的能力與經歷都高,只要你能夠仔細的去了解他所服務的公司與工作內容就能很容易會了解狀況。

到底哪些事情真的是你負責的

除了管理幅度、公司規模、產業差異會造成職稱相同能力卻不同的情形外,實際負責的工作內容,有時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有些公司雖然規模很大,但某些職務需要的能力卻跟企業規模很不相稱,可能是這家公司的老闆對此作業不重視;或是正好相反,老闆因為非常重視,所以權利沒有下放,一切親力親為,造成負責這項作業的人員只需要遵照老闆的指示,做些行政程序就好,而無須特別的能力。有位很具規模公司的人事主管,在公司任職超過十年,當初來公司時是擔任人事助理,負責招募、薪資、考核等作業面的工作。由於公司行業的性質,員工人數並不會太多,公司也使用人事電腦系統,所以事情一個人做就夠了。隨著公司的成長,她也由助理晉升到課長、副理最後當上了人事經理。很有意思的是,因為總經理很重視人事作業,所以重要的人事規畫、決策、人員任用、考核等都是由總經理自己處理的,因此雖然職稱已經是人事經理了,但負責的工作內容卻仍舊和十年前一樣,就是協助總經理處理人事相關的行政作業。

職稱是部門經理,理所當然應該是要負責整個部門的工作,但有時並非如此,有些時候事情卻是由更上層的主管處理的。這個主管可能只是因為在公司待的時間夠久,資歷夠深,就給他掛個經理,事實上並無執行能力。另外有些時候你認為事情應該是負責承辦的員工處理的,但事實上卻是由他的主管一手完成的。因為當部屬沒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時候,主管就只好一肩扛起。所以如果你不去了解求職者的工作項目,以及實際的工作內容,求職者是不會主動告訴你真實的狀況的,那麼你很可能就誤會大了。

公司MIS職務出缺,這個工作的內容主要是負責公司的網路管理。某位求職者在他的履歷表上寫著,曾經同時負責某知名公司兩個分公司的網路管理工作,包括網路安全、病毒防護、主機維護等。除此以外兩個分公司的電腦加起來超過兩百台,全部是由他一個人負責管理的。

這麼好的履歷,不趕緊安排面試怎麼可以。

「這麼多台電腦,只有你一個人負責,怎麼會忙得過來?」面試主管很好奇地問著。

「因為我負責的這兩個分公司都是研發單位,所有的人都是工程師,所以大部分電腦的問題他們自己都會處理,只有電腦壞掉或是系統要重灌才由我處理。」

「那你履歷上不是說還負責網管的工作?」

「沒錯,我每天要看網路設備的Log,如果發現有錯誤訊息要馬上通知總公司資訊單位,他們就會派人來處理。」

面試主管發覺不太對勁,接著問:「那麼主機維護呢?不是也是由你負責的嗎?」

「是的,雖然我們這兩個分公司的主機是放在總公司的電腦機房,可是管理是由我們這邊負責。」

「那你都做哪些維護的工作?」

「要是公司有新的專案,工程師就會通知我,然後我就會在主機上開一個新的資料夾,並設定權限,讓這個專案的成員能夠將資料放上去。」

「那麼主機的備份作業、效能調校以及系統安裝等作業是誰負責的?」

「那也是由總公司處理的,我不負責那個部分。」

哇!這根本就只是個連絡人而已吧!有問題都是通知總公司去處理的,這樣也敢說是負責網管及主機維護,還管了兩百台電腦,真是太離譜了,這種程度可能連網路是什麼都不懂吧!

 

 

 

我們面試時不要一看到求職者的職稱就自然認定他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否則的話,他怎麼能夠做到這個職位。在檢視求職者的經歷時,可以先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去網站上查詢求職者曾任職公司的相關資料,這樣就會有個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去求職網站查一下求職者曾任職公司目前在找那些職缺,是否有跟這位求職者相同的職缺,而他們要求的條件是什麼?然後在面試時,要去了解他過去服務的公司是做什麼的?公司規模如何?有多少人?服務的部門有多少人?主管是誰?哪些事情是他負責的?哪些事情是他的主管負責的?負責的業務是如何執行的?要從這些內容才能知道他真實的能力與經歷,因此,千萬不要被求職者的職稱給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