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誰? 你認識自己嗎?你真的認識自己嗎?你又是怎麼知道的!大家都說要做自己,但如果不清楚自己是誰,又要如何做自己呢?而且,做自己真的好嗎?這一串的問題,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看法。不過,沒關係,我們且來看看,專業的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研究後是怎麼說。

做過金融集團總部的幕僚,也當過多年的業務;做過人資,也擔任過上市櫃公司的財務長,還購併了幾家公司;做過上市公司全集團的資訊長,重頭建構集團的網路架構並自行開發各種軟體系統;還管過工廠,無論物管、品管、生管、採購等都熟悉,甚至申請通過各種品質認證與獎項;也曾規劃執行過行銷策略,打過數千萬元的行銷戰爭,在強敵環視、景氣潰散的環境下讓產品大賣。在做了這些無論從個性或專業上來看,似乎都彼此衝突的工作後,自己其實仍不很清楚,自己的個性到底是怎樣!

過去在各種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有時天天要與人交際,有時卻整天深陷在技術開發之中,毫不與人往來。但當經過多年的歷練,年紀漸長後,才慢慢發現,只有當自己在寫程式時,才是最快樂的時候,而且若是沒有必要,交際的場合,則是能免則免,就連公司內的也一樣。

做自己

不管在情場或是職場上,當遇到挫折後,許多人最常說的就是要「做自己」。為了追求心儀的對象,為了在職場上得意縱橫,我們經常違背自己的本性,勉強自己去迎合他人的喜好、配合他人的需求,努力的討好他人,試圖得到他人的認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最後,結果往往都不如預期。便覺得如此的委屈自己、犧牲自己,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實在太不值得,那麼為何不一開始就做自己呢?

或是當遇到難以抉擇的時候,順從自己的本性,聽從自己心裡的聲音,或許是最好的答案。反正,不管是選左或是選右都各有利弊,那何不讓自己好過一點,少傷點腦筋,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以上這些「做自己」的邏輯中,最令人感到弔詭的是,如果勉強自己迎合他人,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好的呢?或是順從自己本性所做出的抉擇,到最後卻是錯誤的,因而傷害到自己呢?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會想要繼續做自己嗎?

三種天性

要解答這些疑問,布萊恩李托博士,一位人格與動機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在其所著《你到底是誰》書中,提出了激勵人心的看法——就是人的個性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個性不是單一的,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時會有不同的面向,更重要的是,掌握個性與幸福感有很強的關連。

李托博士認為決定一個人的個性,並非只靠生物力量(第一天性),也就是受到遺傳基因控制的先天特質,以及社會力量(第二天性),就是後天的環境影響。還有一種天性也深深的影響了一個人的人格形成,那就是「獨特自我(第三天性)一個人的生命與自我認同,不僅源自個人的先天特質與後天環境,它們還承載著渴望與承諾,以及夢想與日常活動,這些關鍵活動,就是「個人計劃」

個人計劃是人類生命的一項特徵,並非遺傳或社會給予我們的,而是產自兩者之間。計劃的追求牽涉到我們人格三面向的交互作用,包括生物成因、社會成因與獨特自我,而它們的成功是人生幸福圓滿的基本要素。所以,它不僅攸關你認為的自己是誰,同時也攸關自己的生活幸福感。

個人計劃

那麼什麼是個人計劃呢?李托博士說,個人計劃是生活背景中所延伸一連串個人顯著的行動組合。蛤!這是啥意思!

簡單講,個人計劃就是個人平時所作所為的全部,涵括範圍可以大到你未來的最大夢想,譬如想當總統或是總經理,也可以小到等一下你要去轉角的7-11買瓶飲料,就是你所有想做的事情啦。

要了解個人計劃的重要性,就要先了解李托博士所指出,大家常犯的一個倒果為因的假設錯誤。就是並非可以用「你是怎樣的人」來解釋「你所做的事」,實際上卻恰巧相反,應該是你選擇要怎麼做,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了解嗎?這就是李托博士所認為的什麼是做自己。)

也就是說,可能天生我們是個內向的人,或是懦弱的人,但我們可以靠自己的自由意志來決定自己想要怎麼做,最後自己就變成那樣的人。例如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就自稱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但大家外表看到的卻是一個很開放外向的人。事實上,許多喜劇演員都有同樣情形,當結束演出回到家中後,就變成一個沉默寡言、不開玩笑、毫無趣味的人。又如本書作者在其TED演講中說自己是個極度內向的人,但是看他演講時有趣又自若的表現,實在是很難看出他會是個內向的人。

一個極端的例子,當一個偽善的人,若終其一生都不間斷的違背本性去做善事,那麼最後也會變成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其實,有哪個人,在努力的作為一個社會認同的人時,不是時時刻刻的在違背自己貪婪又自私的本性。

好,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改變自己的關鍵,那該怎麼做呢?

雖然所有的個人計劃都重要,但並非都同等重要。所以,首先要找出核心計劃,就是對我們有重大意義的來源。如果這個計劃的成功或失敗對你其它的計劃造成重大影響,或是你毫無願意放棄或改變這個計劃,那麼這就可能是你的核心計劃。核心計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了意義、重要性與方向,而且最後,定義了我們是誰

可是,也有不少人壓根就找不出核心計劃,那麼這樣的人通常就過得渾渾噩噩,或是會陷入迷惑,不知究竟是否值得繼續走下去。這樣的人就只能受限於天性並被迫的接受環境的影響,要改變自我,恐怕是機會渺茫。

作者提了幾種方式可以協助讓計劃順利的進行,首先是盡量與生理特質一致,呵呵!最好是老天給你天生的特質就完全符合你想要成為的人;其次是將計劃公諸於眾,許下承諾,這樣可以得到親友的支持與鼓勵,特別是自己的伴侶,當然這也要當初就找對人才行。所謂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同樣的,失敗男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女人;第三則是重新建構你的目標,一個人詮釋個人計劃的方式,對於計劃是否能永續,具有重大的影響。若是自己沒有辦法肯定且有決心的說出計劃,那麼這個計劃就很難成功。所以,趕緊改用堅決果斷的語句來重新建構目標。

有原則與務實

一個人可能擁有多面向的自我本色,很多人認為要做自己就是要成為一個真誠的人,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個性。事實上,並沒有唯一真實的你。要成為一個真誠的人,可能是指不同時間的不同事情,而你到底是誰,可能視情境而有所不同。

完全的揭露自我,毫不掩飾缺點,可能會貶損而非提升一個人的領導能力。開放與透明才可能是我們與他人連結的有力途徑,真誠則未必是萬靈丹。而「演久就成真」的策略,則經常是為了配合不同情境而改變自己的人格,絕非不真誠。

所以,永遠做自己,是約束與限定我們的成長空間,這個概念作者稱為自我監控。低度自我監控者有原則,而高度自我監控者很務實。而無論是高度或低度自我監控者,都不比另一端的人更多一分或少幾分真誠,這不是人類的固定特質,而是將自我融入世界的彈性策略。

不過,經常的做出違背性格的行動,可能令人身心俱疲,這時就要適度的稍做喘息、防止過勞。也有些人過於執著,就很可能會難以支撐,最後不支倒地,就只好高喊著做自己,給自己一個台階下。

一個可行的作法是,可以藉由尋找或創造一個對的環境,或是復原空間,與自己先天上的個性重新連結,來預防過勞,這是任何個人計劃得以成功的關鍵

根據報告結果,與他人互動是最主要的復原空間形式,特別是與他人共進午餐,活動也是經常被提到的復原空間形式,包括室內活動。

人定勝天?

人定不能勝天,天要刮風,地要走山,半點不由人,事情會如何變化沒人能預料,你會遇到的情境無法預知。但是,你可以決定的是你自己的看法、作法與想法,當你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做時,就勝天了。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世界衛生組織在一百五十六個國家進行的最新幸福調查中,你可能會預期最幸福的國家一定擁有棕櫚樹、湛藍海水,以及一杯插了支小雨傘的飲料。但2017年最幸福的國家卻是:挪威、丹麥、冰島、瑞士、芬蘭、荷蘭與加拿大。

這裡顯然的沒有很多棕櫚樹,不過這些最幸福地區的共通點,都是相對和平而繁榮的國家。而且關鍵是容許人民擁有追求個人慾望的充分自由,並提供發生問題時所需的社會救濟與醫療協助支持系統。(當然,你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有半年會冷得屁股凍僵。)

能夠做自己想做,達到自己想要的,人就會感到幸福,也因此而自我塑造了我是誰?

書籍資料

書名: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迷團

作者:布萊恩李托

譯者:王素蓮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7年2月27日

 

註:此篇應天下雜誌邀約,分享新書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