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技術股敗也技術股 來源:bfiOfficeFurniture@flickr,CC BY 2.0 創業要成功,一個團結有力的核心團隊實佔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要激發核心團隊的奮鬥動機及維持高昂的打拼動力,配發技術股幾乎是最有效的作法。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雖然沒有技術股不行,但有了技術股也為必可行。技術股分配的結果,經常令人大感意外,團隊常因此而四分五裂、離心離德而終至瓦解。有不少創業失敗的主因,不在資金、不在技術、不在市場也不在時機,卻在大家想不到的技術股。

灣的股票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雖然有面額(每股十元),但買賣的價格卻跟面額沒多大關係。事實上股票的價值與公司的經營成果息息相關,經營的成敗直接影響股價。一般皆認為員工若能持有公司股票,就有誘因為公司奮鬥,且持股愈高,誘因愈大,於是公司要拉攏這些重要員工,常會以技術股名義無償配發股票給關鍵員工,希望能有效綁住這些人,盡心盡力的來為公司打拼。

創業一旦成功,公司股票價值立即倍數翻揚,就像中樂透彩一樣,創造許多一夜致富的傳奇,真是羨煞多少人。昔日許多身價千萬甚至上億的竹科工程師幾乎都是由此而來。技術股的多寡幾乎直接影響關鍵人才的招募,技術股也成為研發成功的最佳催化劑,手中握著技術股,就像擁有可以自己決定中獎號碼的彩券,只要自己夠努力,就有機會決定手中股票的價值,這,可是有多吸引人啊!

只是大家都只知道技術股的誘人魅力,卻很少知道技術股其實就猶如一把雙面刃,操作不當也很容易傷到自己,如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般,創業經常是成也技術股,敗也技術股,創業明明成功在望,只是因為技術股的分配不當,卻瞬間瓦解,有意創業的人怎可對技術股不深入了解一番。

真的技術股問題多

大家都在講技術股,也有些人真的拿到技術股,但大多都不是真正的技術股,而只屬於口頭上的技術股。因為若真的依照法令規定去執行的技術股,無論對公司或個人都有些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對個人在稅賦上的影響特別大,經常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錢都還沒賺到,就得先繳一大筆所得稅給政府,天下哪有這麼沒道理的事情,對創業者根本就是一種扼殺,所以大家都想方設法的來規避。

所謂技術股,就是技術團隊以其技術作價來取得股權。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技術人員將自身所擁有的技術,可能是專利權、智財權或是研發成果等等,經過鑑價程序認定價值後,充當股金以取得股票。此相當於將技術賣給公司,以所獲得的金額拿去認購增資股票

那這有什麼問題嗎?國稅局認為出售技術就有所得,雖然都已經拿去認股票了,但還是不能抹滅有所得的事實,而有所得就應當課稅,遂以30%作為成本(若無法提出取得成本之證明),將技術作價金額的70%以財產交易所得的形式併入當年度所得額計算。大家隨便算一下就知道要繳的稅有多驚人,更何況拿到的只是張尚待創造價值的一紙股票。辛苦創業的人都在缺錢經營了,又是哪來的錢去繳稅啊!不過幸好在2014年中時,立法院已修法通過技術股入股緩課,可以把繳稅的時間往後展延一些,算是給人喘息時間,但屆時還是得乖乖繳稅。

員工領個技術股,未蒙其利就先受其害,那公司呢?以技術作價認股,對公司而言,就等於買了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雖然不像一般資產會折舊,但卻需每年攤提,就會對損益產生負面影響,創業者已經在辛苦經營了,再加上這莫名其妙的攤提費用,對於財報就更是雪上加霜,若此情況發生在想要募資或融資時,那影響可就大了。

也不過就只是發個技術股,卻給個人及公司都帶來極其不利的後果,那還有誰會想發技術股呢?可是不發技術股,又很難留住人才,那該怎麼辦?

別擔心,聰明的投資人總是會找到方法來規避這些惱人的問題。

變化多端的技術股

其實大多數人拿到的技術股都不是真正的技術股,並沒有以技術作價來入股,所以公司不會產生無形資產,技術人員也無需支付所得稅,但卻真的能不出一毛錢就能取得公司股票。雖然口頭上大家也都將之尊稱為技術股,但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乾股」。

要認乾股可要有點技巧,最常的做法就是到了現增的時候,大股東私底下將股款轉給技術人員,為避免被國稅局查到要繳贈與稅,每次轉帳金額都會控制在限額以下,可能分多次轉帳,再以此金額認購股票,這樣就有技術股的好處而免除其壞處了。

這種作法只能私人為之,正規的創投是不會配合做的,但也沒有關係,這個任務就交給大股東處理即可。創投只要透過買老股認新股,調整創投認股的價格與比率就能順理處理,至於相關操作細節在此並非重點,就不多做說明了。

除了私下代墊股款的作法外,還有不少其它做法,只是對公司或個人而言多少都有些成本。例如可透過員工紅利轉增資的方式來發給重要員工,只是此法之先決條件是公司要賺錢有足夠的紅利可發才行,對於新創公司而言,這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沒有員工紅利可發,那就發獎金吧!同樣的公司要有現金來發獎金,再來員工還是會有所得稅的問題,所以在發獎金的同時還要幫員工考量稅的負擔。然後員工再用這些獎金以極低的價格向大股東購買技術股,這樣就可以少許的現金,負擔少許的稅賦來達成技術股的發放。因此技術股數量不多的可用此法,或是可每年分批執行,這樣影響較小。

技術股的關鍵在分配

技術股的重點在於分配,要分配給關鍵的核心成員才有效,那誰是核心成員呢?是只看眼前的團隊或是要顧及尚缺的人才,還是要留給未來要拉攏的對象呢?每個人又應分配多少才公平?又在何時分配才好呢?

其實技術股未必要先分配,可先簽訂契約,等到創業成功,公司有足夠的獲利或是適當時機再執行分配,這樣也能規避掉不少壞處。只是不少人,尤其是工程師,只靠一紙合約,沒有親手拿到股票就沒有安全感,寧可讓公司承擔額外的成本也不願讓自己有任何風險,這點在溝通上其實是比較棘手的。但事實上若不幸創業失敗,那麼不管手中的股票有多少張,也都只是廢紙罷了。

專業的投資人(例如創投)對技術股都很重視,但卻很難介入技術股的分配,因為技術團隊中哪些人重要,其重要性如何,只有實際的經營者才最清楚,未來還要網羅的對象也是只有創業者才知道,所以該如何分配、何時分配、分配比率等的重責大任就常會落在實際的經營者身上,而所有的糾紛與問題卻都由此而生。

不分配留不住人,分配了走得更快

當在創業初期,公司經常處於虧損狀態,未來的前途也不明朗,這時的股票經常是沒多少價值。但隨著企業成長茁壯,股票的價值則與日俱增,股票的價值愈高其影響力就愈大,影響力愈大則掌控技術股分配大權的人,就愈難理性合理的看待這件事情。

技術股很少是一次分配完畢的,通常都會留一定的比率暫時掛在經營者身上,通常就是創業者,待適當的時機再分配。而創業者很多都是技術背景出身的人,或是年紀太輕經驗不足,通常對管理不怎麼善長,也很難從整個大局來看團隊的貢獻,於是技術股分配時經常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分配。

技術股尚未分配時,大家心中都還保留著一絲期待,願意為此而努力,但也不能一直不分配,當彈性疲乏大家失去了信心後就來不及了,所以當時機成熟時還是必須要分配。

可是一旦技術股分配下去,如果平時經營者沒辦法讓每個人都確實了解到自己的貢獻,那麼領到技術股的人就很少會感到滿意的。因為每個人都覺自己的貢獻最大,應當要領到一定高的額度,可是卻經常是事與願違。一旦期待落空,則衝勁盡失,工作頓失動力,還常因為覺得別人的貢獻沒自己大,卻領到比自己多的技術股,造成整個團隊失合,對領導者的信心喪失,這時若沒妥善處理,很可能會造成部分重要成員出走,整個團隊就此瓦解。

技術股的分配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在在的反應出經營者的領導能力與格局的大小。好的領導者不只是對於團隊成員要能充分了解還要能知人善任,尤其重要的是更要有領袖的胸襟,開闊的氣度。否則當技術股分配時,只怕會獨厚自己,拿走絕大部分的技術股,其餘的人只能分到碎屑,這時大家就會看清自己跟的是怎樣的老闆,失望之餘也就軍心渙散了。

技術股的分配應當做好事前的溝通與準備,不要以為團隊成員只要有拿到總比沒有的好、凡是拿到的人也都會心存感謝,事實上經常不是如此。實際分配到的技術股只要與心中期待的有落差,下場經常會比不分配還糟糕,而若是落差太大,有時還會被認為對己是一種羞辱,不只是期待落空,還會造成彼此信任的瓦解。

許多事情其實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在乎的是公平問題,而這把尺並不是領導者自己認定即可,當經營者的管理能力不足、領導不到位、格局太小時,技術股的分配可能就成了創業失敗的導火線。

 

 

 

arrow
arrow

    凌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